2024年年中思考,推倒樊笼重新出发
近况
上一次更新,是在5个月前,这段时间我没有写下一段文字,而是努力让内心重归平静。
这半年中历经不少磨难,保胎、再保胎、早产、NICU、去医院次数比回家多,一路艰辛不足为外人道。
有读者在后台私信我进行交流,同时也好奇断更的原因,实情是是内心太乱,无法开展有效的内容整理进而输出文章。
刚将宝宝哄睡,偷闲做一些思考。
跨年夜立下的目标
当时我给自己立下了四个目标:
- 重塑阅读 - "阅读"事物、阅读人心、阅读书籍
- 重塑表达 - 和不同的人,有不同的表达方式,系统性的反思
- 将节约出的时间用于保持对技术的热情
- 给家人更多的陪伴
此时已近年中,可适时回顾一番。
重塑阅读
本意是想锻炼以更系统更复杂的方式对事物、人心进行观察,继而再回顾书籍中的内容。
此事的进展约30%,下一步行动:回顾《认知觉醒》,总结思考目前的做法是否系统化,评估是否有益,进而决定是否固化方法论形成习惯。
重塑表达
此事的进展约10%,下一步行动:速读《结构化表达》,回顾《金字塔原理》,有意识性的锻炼表达方式,以提升沟通效率。
这一条我带有很强的功利性,目标是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时间消耗。
技术热情
此事的进展约0。空余热情而无暇顾之。
给家人更多的陪伴
谈及此事,心中多有愧疚与不安,论心论迹都愧对妻儿,给到她们的实在太少,这也坚定了我做出选择的决心。
困境
上一篇年终总结中也提到:
即便是身处21世纪,大部分人仍会因尚未客观认清事物,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。在大部分的事项与活动中人的主观性远大于客观
在事项与活动中,总会不自觉的以人为中心,无论是理解事项、传递信息、互相协作,评价...
目前我也陷在这一困境中,高管层忽略了客观事实、不顾团队的认知负荷,大谈特谈价值观和个人方法论,不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。
家人、同事都曾劝过我,以我目前所处的角色,大不了把责任心放一边,犯不着逆势而为。
然而终有8个字刻在心中 "生命相托、健康所系", 这8个字立在一处小楼之上,墙上布满了爬山虎,从铁门进入后,只能拾阶而下,入眼均是大体老师……
彼黍离离,彼稷之实。行迈靡靡,中心如噎。知我者,谓我心忧; 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?
君子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不以善小而不为,不以恶小而为之。
庄子人世间有语:
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
既然付出了各种努力也无法改变,公司自有其命运。
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应之以治则吉,应之以乱则凶。强本而节用,则天不能贫,养备而动时,则天下不能病;修道而不贰,则天不能祸。
当下能做的,只有从自身出发,应之以治,强本节用,养备动时。
关于认知负荷
认知负载是指:在特定时间内,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负荷。
对于个人而言,认知负载就是 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信息量 。 拓展到团队层面时,认知负载是 团队在执行任务时所承担的信息处理总量 。
团队的认知负载并不等于团队成员各自认知负载的累加。团队协作过程中产生的交流、同步、协调等活动,都会带来额外的认知负载。
团队的认知负载是影响研发效能的重要因素。
有时,即使团队的认知负荷总量合理,也未必是较理想的情况,因为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和技能的差异,会影响到认知负载在团队内部的分配。
观察角度可以多样化,一般可以从 "任务执行情况"、"团队氛围"、"个人状态" 三点入手。
任务执行情况
团队在面对新需求时,响应速度明显变慢,对变更的适应能力下降,出现更多交付物质量问题,需要更多的返工和修复,这是认知过载的典型信号。
团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但产出的绩效却在下降,说明认知资源已经难以支撑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。
团队氛围
-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变得低效和困难,产生更多的误解和冲突,知识共享和协作的意愿下降
- 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,团队士气低落,抱怨和消极情绪在蔓延
此时团队认知压力已经达到高负荷甚至超负荷。自然而然的,成员往往会降低对他人和整体的关注,转而专注应对自己的工作压力。
个人状态
团队成员普遍感到疲惫和倦怠,对工作失去热情和主动性,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,出现失眠、健康问题等身心状况,这往往是认知过载的结果。
当个人长期处于高认知负荷状态,既要应对本职工作,又要参与大量协调和沟通,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,就很容易产生持续的压力感,陷入职业倦怠。
关于前路
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,当今社会无法让所有人都不面临生存问题,无法让所有人的物质需求都被满足,继而解放人类转向精神需求。
拥抱技术已经让我们在前十年领先了好几步,就不要因为陷入技术某方向的深坑,受困后再埋怨社会不公。
技术能力的底层支持是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,及时调整方向。学习是使个人保持锐化的过程,永远要承受孤独之苦。